乍一说来,冲淡似乎是很简单的一回事,但仔细一想又有点难以捉摸。所以司空图在这一则中并没有对冲淡作任何字面上的解释,而是用了一系列比喻的说法,让读者对冲淡的境界有一个想象的感受。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首先讲日常生活起居的淡泊、宁静和空谟,也就是《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这里说的并不是生活的空虚和无意义,而是排除外界纷繁的干扰,回归自己内心的宁静和空旷,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听到平常被嘈杂的世界掩盖的天籁,只有内心空旷才能容纳平常被忙碌的事务排挤的诗意。而在这样的宁静和空旷之下,那些幽微而奇妙的天机就会自然而然涌现出来,不必刻意索求。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太和”就是阴阳冲和之气。这里指的是冲淡的境界是一种内在和谐无缺的境界,它似乎没有什么鲜明的特点,但也就没有了偏重某一方的局限性。而“鹤”这种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仙风道骨的气质,是清高、淡泊、飘逸的象征,加上这里司空图强调了“独”,独飞,这样的画面浮现在读者眼前,冲淡的境界依稀可以想象了。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接下来依然是使用比喻。惠风就是春风,就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的“惠风和畅”,冲淡的感觉就像春风的吹拂一样,不用力猛烈,不张牙舞爪,没有刺激性的东西,而是若即若离,在襟袖间似有似无地鼓荡,皮肤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又让人很舒服。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此句接着上句的比喻,从声音的角度阐发。春风吹过幽深僻静的竹林,让人于无意之间恰好听到优美的声音,在心神沉醉中不由生出与这春风一起回到故土的想象。这一比喻让人想起《论语》中曾点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最后四句讲的主要是冲淡境界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冲淡是自然相契合的结果,不是人力所致。诗人也难以深入了解并把握这样的境界,只能在偶然遇到的时候天人交感,心目相应,获得短暂的体验;而若要刻意追求,那就连一些微小的迹象都窥寻不到了。如果这样追求冲淡的境界,即使有一些相似的行迹,于一握手之间就已经违背了冲淡的本原。冲淡是一种幽微恍惚的甚至不可说的境界,而司空图一路下来一言不谈冲淡只用比喻,我们似乎也可以依稀想象冲淡的感受了。

“冲淡”风格例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排版:郭磊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