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两千多年来,儒学精英中几乎无一人能读懂孔子写给老子的报告《系辞》,就连孔子的言论集《论语》大家都没能完全读懂并践行。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政治制度腐败,民不聊生。他可怜劳苦大众,愤恨社会的腐朽,企图给奴隶制的等级社会注入充满道德精神的新内容,期望改善民生,重建社会秩序,重新开启太平盛世的局面。由此,孔子得出了“礼治、德治、贤治”的仁学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被沿用,为当今我国社会我国的道德和人文领域提供了很多建树性的启示。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亚圣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著有《孟子》一书。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中“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为何被称为亚圣?
孟子能够成为唯一有资格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儒家“亚圣”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将孔子的“孝悌”观念和孔子的“仁爱”观念推扩到极致,富于原创性地充分展示了传统儒家的两大核心价值及其深度悖论。
正是由于孟子的这种对孝的原创性首倡,在后来的主流儒家思潮中,“孝悌”作为“元善”才不仅构成了“仁之本”,而且构成了“人之本”。所以,在涉及血亲情理精神的这些重大问题上,孟子可以说都的确是“发孔子所未发”,为儒家思潮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虽然孔子也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泛爱众”等见解,但孔子毕竟还没有彰显“仁爱”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性意蕴,也没有清晰地指出“仁爱”对于“不害人”前提的依赖。而孟子特别强调“仁者无不爱”,从而无所不包地展示了仁爱针对每个人的群体性内涵。
孟子明白主张“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从而通过“仁义一体”的途径,有效弥补了孔子没能自觉指出“仁爱”以“不害人”为前提的思想缺失。尤其是他在独树一帜的“心性”理论中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见解,更是将普遍性的仁爱直接建立在看到他人受到伤害便会生发出来的恻隐同情的基础之上。
孔子生活在西周末年的春秋时期,这个时候,虽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但各路诸侯还能够勉强维持礼数。正因为此,孔子对恢复“周礼”一直很有信心。可是,到了孟子生活的战国年代,诸侯之间像动物一样厮杀,弱肉强食地争斗,让孟子对现实彻底失去了信心。孟子认为,正是人心的堕落和良知的泯灭,才造成了人的野蛮。于是,深受孔子影响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堕落,并不是因为人心天生就是坏的,而是人善良的本性被物欲蒙蔽了,而拯救社会最关键的就是恢复人的本性和仁义之心。由此,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居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试图以此拯救乱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