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温不断升高的情况下,拥有气候适应资源最少的城市将受到最大影响。相较于1.5℃,全球升温3℃会给城市地区额外造成29天的极端高温,在欠发达和低收入的城市则更为严重:南亚,40天;撒哈拉以南非洲,38天;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34天。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38天;低收入国家的城市,34天。而这些欠发达和低收入的城市往往正是那些经历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缺乏完善的财政和机构能力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
根据IPCC研究[9],城市内经济和社会边缘化群体将受到最严重的影响。目前,城市内大约十亿人居住在贫民窟和非正规定居点——这些地区往往囿于人口更密集、气温更高、空气质量差、居住建筑带有金属屋顶且没有隔热或制冷系统的困境中。例如,WRI印度的一项分析发现,孟买一个贫民窟的平均温度相比邻近地区要高出6℃[10]。
不仅如此,城市贫困人口从事着需要户外和体力劳动的职业的概率也更高,但通常没有得到充分的劳动和社会保护。每三个城市居民中,就有一个人[11]缺少至少一个核心服务,例如适宜的居所[12]、清洁的饮用水、卫生设施、或可靠的电力。这种“城市服务分化”正在扩大。如果不即刻采取行动,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数量预计将持续增长[13]。
不同区域城市每年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天数| 现在
不同区域城市每年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天数| 全球升温1.5℃
不同区域城市每年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天数| 全球升温3℃的情况
不同收入水平城市每年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天数| 现在
不同收入水平城市每年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天数| 全球升温1.5℃
不同收入水平城市每年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天数| 全球升温3℃
来源:WRI基于IPCC交互图集的分析,
校正偏差后的CMIP6模式TX35数据;点击原文链接查看完整动图
即使在准备充分的城市,气候适应也并非易事
对城市未来进行建模,并非只是一种假设性练习。例如印度城市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虽然该城市素来炎热[14],但还是在2013年难挡高温,启动了南亚首个全市范围的热行动计划[15]。该计划注重于提高公众意识、实施早期预警系统、发展医疗保健能力、减少高温暴露、增加树木覆盖率[16]和推动一系列促进适应措施(比如由妇女主导的、基于社区的适应项目)。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团体收集的数据显示,这些措施帮助该市每年避免了超过1100例的热相关死亡[17]。
WRI分析表明,近年来,艾哈迈达巴德每年气温超过35℃的天数平均值为164天;但如果全球气温升高3℃,这一数值将增至225天/年。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许多撒哈拉周边城市,比如尼日利亚的迈杜古里(Maiduguri)。
尽管哈迈达巴德在实施高温适应措施方面已经属于先驱者,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18]。政策制定者尚未将高温适应完全融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政策中,例如在土地使用规划方面。高温行动计划的实施在多数情况仅被视为应急响应,且具体实施的时候也很难触及城市中最脆弱的群体。如何提高城市决策者的政治意愿,增加财政投入,以更快地扩大高温应对计划和行动规模,是众多城市亟需攻克的难题。
印度艾哈迈达巴德于2013年启动了南亚首个全市范围的热行动计划,但面对着日益上升的气温,仍缺乏本地化数据来引导和衡量政策变化。照片由WRI提供
弥合本地气候数据差距
更易获取、并能有效评估城市气候影响的数据,将是推动改善艾哈迈达巴德及其他类似城市气候现状的重要基础。当前,在城市层面获取关于极端温度变化和其他气候危害的信息非常困难,许多信息甚至仍为空白。
一个好的城市气候模型应包括:
1)更高的空间分辨率:目前,我们较难从一些气候情景下的降尺度模型中提取信息,其分辨率还不足以让用户了解社区规模上的影响和不平等问题。
2)更契合目标和受众的相关指标:城市指标应着重管理可能对居民、生计、服务和资产造成的风险,不同市政部门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和需求。
3)更关注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有效的城市风险规划需要城市决策者了解特定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优先级,部署相应措施,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4)更多能够深入研究的洞察:城市需要有针对性的、可实际辅助执行的信息——从指导政策制定的广泛默认指标,到包含了满足当地需求的参数或阈值的自定义指标。
5)危险、灾害暴露和脆弱性数据的整合:更高分辨率的灾害数据能结合气候数据与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为脆弱社区提供支持气候行动的新洞察。
对此,WRI、彭博慈善基金会(Bloomberg Philanthropies) 及其他合作伙伴正在积极开发数据解决方案[19],更加精准、可实操的城市气候数据,以及对最受气候影响行业的洞察,为城市决策提供科学指导,加强公民社会和脆弱社区在气候行动中的认识、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增进地方和国家当局之间的合作,同时也能为城市层面的气候行动吸引更多资源,例如通过“城市气候融资领导联盟(Cities Climate Finance Leadership Alliance)”[20]。
城市的宜居未来离不开1.5℃目标的实现
世界必须重申《巴黎协定》下的1.5℃的目标,提高国家和地方气候减缓承诺和资金的雄心,重视气候适应,帮助城市和社区应对已到来的气候风险,以保障其宜居性。然而,我们不应该低估这一挑战。城市是人类最复杂的系统,我们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方式规划、建造和生活[21],来应对气候变化对不同城市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积极帮助城市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加速城市向更具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